大調整中的不同角色和不同表現,放到了世人的眼前。
最近中國和印度軍隊在邊境發生衝突,兩个擁核国家的軍隊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區,用原始方式搏鬥,互有傷亡。兩國關係頓時緊張。衝突的原因涉及領土和邊境綫的爭端,中共執政后,大小衝突已經發生過多次,迄今為止最嚴重的衝突是1962年10月的邊界戰爭。但是,在此之前,中國和印度兩大古老文明幾千年來沒有武裝衝突的歷史,爲什麽到了二十一世紀會出現互相“講不通”的糾葛呢?
中共建政之後至今的中印邊境問題,有一個周恩來與尼赫魯之間的插曲。
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麥克馬洪綫
上世紀五十年代初,是中共和印度“熱戀”的時候。中共建政之時,印度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。印度總理尼赫魯以不結盟運動倡導者的聲譽,和“一邊倒”向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共周恩來總理惺惺相惜。尼赫魯指望和周恩來聯手,讓中印兩國成爲亞洲國家反帝反殖民主義的領袖。他大概沒有想過“一山不容二虎”的中國智慧。1954年,兩位總理在印度北方喜馬偕爾邦的一座神秘的花園密會幾天,續簽了1914年英印政府和西藏噶廈之間的《印藏貿易協定》,新協定的全稱是《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及交通協定》,也就是說,雖然兩邊政局都已改變,但是生意照樣要做,交通照樣來往。這個新協定有一個前言,那就是著名的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”。
兩年后,1956年12月31日,周恩來又來到這個神秘花園,和尼赫魯密談。他們要對剛剛發生的匈牙利事件、蘇聯、和對中國正在展開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交換看法,特別涉及中共在藏區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當性。印度方面解密的尼赫魯文件記錄了會談的内容,兩位總理顯然不像1954年那樣情投意合了,頗有話不投機之感。
這次密會的背景是,當時年僅21嵗的西藏政教領袖達賴喇嘛正在印度訪問,他抗議中共在四省藏區以軍事力量鎮壓反抗社會改造的僧俗民衆,表示有意留印不歸。這對中共的“和平解放”西藏的説辭很不利。周恩來奉毛澤東之命,必須勸返達賴喇嘛,爲此需要尼赫魯配合。這就是周恩來在出訪和返回的途中,兩次停留印度會見尼赫魯的原因。他有求於尼赫魯。
從神秘花園返回新德里的火車上,周恩來趁著和尼赫魯密談的最後機會,突然説到了兩國邊境問題。解密的尼赫魯文件是這麽記載的:
周恩來說:“麥克馬洪綫——我的意思是說,我們一直不知道,直到最近才瞭解這件事。當時的中國政府,也就是說,那些北京的軍閥和國民黨自然是知道的。也許(緬甸總理)吳努已經告訴閣下,我們研究了這個問題,雖然我們從未承認過這條綫,然而,英國同西藏有個秘密條約,在西姆拉會議的時候宣佈過。現在這已是既定事實,我們應該接受它。”
這番話的關鍵詞是“麥克馬洪綫”,這是兩國邊境問題的癥結。接著,周恩來對尼赫魯說,是西藏方面不肯接受麥克馬洪綫,所以需要説服西藏政府,“等到達賴喇嘛返回拉薩后將會做出決定”。尼赫魯心領神會。達賴喇嘛最終返回拉薩。不到三年,“拉薩事件“爆發,達賴喇嘛出走,中共解散傳承三百多年的西藏政府,“説服西藏政府接受麥克馬洪綫”一事自然隨之而去。
西姆拉會議的遺留問題
1914年,中國北洋政府、英印政府和西藏噶廈在印度北方城市西姆拉舉行會議,要解決的是三方的劃界問題。要明確畫出的不止是西藏和印度的邊界,還有西藏和中國的邊界。在西藏和印度之間,英國人麥克馬洪提出的邊境綫,就是後世所說的麥克馬洪綫。相對西藏和中國的邊界綫,馬克馬洪綫較爲簡單,英印政府代表和西藏政府代表都認可了這條綫。
歷史上,中國和印度之間沒有交界,兩大文明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脈中的其他文明群落,主要是藏文明地區。這是在中共控制西藏之前,中印之間從未發生邊界衝突的原因。但是中國和西藏之間則存在長久複雜的邊界關係。對1914年的北洋政府來説,中國和西藏之間,比邊界問題更重要的是主權問題。雖然當時的西藏處於“事實獨立”狀態,但是北洋政府若承認了任何邊界協議,就意味著承認了西藏的“法理獨立”地位。所以,西姆拉會議上,中國代表先是草簽了包括麥克馬洪綫在内的協議,但是在正式簽署前接到政府指令,拒絕簽署。這就是周恩來所説“我們從未承認過這條綫”的來歷。
不過,麥克馬洪綫是西藏和印度之間的界綫,西姆拉會議上雙方是承認了的,所以周恩來說“英國同西藏有個秘密條約,在西姆拉會議的時候宣佈過”。這條綫漸漸地成爲“既定事實”。周恩來說“我們應該接受它”,尼赫魯聞之,如釋重負。既然如此,兩國之間就沒有邊界爭議問題了。
被背叛了的尼赫魯
1956至1962年,中國政府用武力平息了藏人的反抗,幾十萬藏人遭到殺戮,同時中國軍隊在“平叛”中訓練了高原作戰能力。“西藏平叛”結束半年後,參與平叛的解放軍部隊對印度突然發起了“自衛反擊戰”。這次邊境地區的局部戰爭,把尼赫魯和印度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。解放軍是經過六年西藏平叛的軍隊,印軍卻毫無準備。印軍失利,潰不成軍,不得不繳械被俘。
尼赫魯做夢也沒想到,訪問印度期間,對高喊“印度中國,巴依巴依”(印度中國是兄弟)的印度民衆含笑致意的周恩來,會在喜馬拉雅山麥克馬洪綫附近對他動刀兵。在中方發動戰爭前不久,事實上,就在達賴喇嘛逃出夏宮羅布林卡,踏上漫漫流亡路的當天,尼赫魯還在議會上保證和中國關係良好。尼赫魯是英國人訓練出來的政治家,他太看重,也太相信周恩來五年前的承諾了。
從此以後,1962年邊境戰敗成爲印度人的一個心結,不僅因爲那次打敗了,更是因爲感覺被騙。很多印度人怪罪于尼赫魯輕信了周恩來,稱周為chew and lie。尼赫魯啞巴吃黃連,從此鬱鬱寡歡,兩年后溘然長逝。可以説,1962年中印戰爭給了尼赫魯致命一擊。
中印爲什麽戰爭
1962年中國爲什麽發動中印戰爭,中國方面至今沒有解密文件予以説明。“自衛反擊”的説辭純屬面子上的説法。中方軍隊戰勝后,釋放了所有印度戰俘,其中的軍官還帶到内地游覽了一番后禮送出境,歸還了繳獲的武器彈藥,歸還前還加以維修,上了潤滑油,而且下令從戰前的實際控制綫後撤20公里,以表示維持邊境和平,避免再次衝突的善意。
這一番操作,除了讓中國人感覺良好外,至今沒有人能夠解釋。特別大惑不解的是印度人,我所遇到的印度人,包括中印關係專家和外交人員,都疑惑不解。爲什麽打,爲什麽撤,沒有人明白。
這場戰爭能夠説得出的理由,就是印度接受了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。周恩來當初游説尼赫魯,要尼赫魯配合説服達賴喇嘛返回拉薩,可以説是煞費苦心。此舉成功是周恩來在毛澤東面前的一大功績。其代價就是口頭答應承認麥克馬洪綫。而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,當然是要得到尼赫魯同意的。對於尼赫魯來説,接受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的庇護請求,是印度作爲現代文明國家的無可置疑的行爲。但是對于毛澤東周恩來,印度此舉令西藏問題從此國際化,後續麻煩無窮,不能不受懲罰。
所以,在我看來,中國發動1962年對印戰爭,類似于傳統帝王對待番邦夷狄的懲罰,要向鄰居們表示:在亞洲,我才是老大。這是一場政治性的戰爭。和1969年的中蘇邊境戰爭,1979年的中越戰爭一樣,都是從政治考量出發的表演。
中印邊境衝突的前景
在中國歷史上,所謂中心之國,只是中原漢地,邊夷和世界其它地方都是蠻荒之地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,中國對外輸出絲綢茶葉,可是絲路貿易是“接力賽”,中國人本身并不走遠,也不在乎那些東西最後到了什麽地方。中國人不想瞭解那遙遠的地方。在中印交流上,印度向中國輸出了佛教文明,中國人只知道佛經來自“西天”就滿足了。
目前全球疫情前景難測,經濟停滯,隨後必定有一番大調整。在世界經濟格局中,中國和印度必將處於競爭態勢。逆全球化和去中國化同時開始。逆全球化只可能是一種調整,而去中國化卻成爲美國朝野的一種目標共識。在這樣的形勢下,美國拿出了“印太戰略”。全球化時代中國能夠提供的產品,印度將來都能提供,而中國一度咄咄逼人的威脅,印度卻讓世界放心,因爲印度是民主國家。
中國和印度,不會大打。中印邊境發生的衝突,只是把中印兩國在全球大洗牌和大調整中的不同角色和不同表現,放到了世人的眼前。
原載《上報》https://www.upmedia.mg/news_info.php?SerialNo=90057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